UGEC2945 Lecture 07 Post-war Socio Political Development Note PDF

Title UGEC2945 Lecture 07 Post-war Socio Political Development Note
Author Steven Lam
Course History of Hong Kong
Institution 香港中文大學
Pages 14
File Size 555.8 KB
File Type PDF
Total Downloads 252
Total Views 665

Summary

UGEC2945 香港史:從殖民地到特別行政區 (2015-2016 上學期) 1 第七講 戰後香港 (一) 重建香港 英國重佔香港        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 為了搶先在中國之前接收香港,14 日,英國政府密令海軍少將夏愨 (Sir Cecil Harcourt) 受命率領皇家太平洋海軍的「不屈號」(HMS Swiftsure) 趕赴香港 當日本在 8 月 15 日宣佈投降後,在英國服務團 (British Army Aid Group) 的協助下, 被囚禁在赤柱拘留營的前港英政府布政司詹遜 (Sir Franklin Gimson) ...


Description

UGEC2945 香港史:從殖民地到特別行政區 (2015-2016 上學期)

1

第七講 戰後香港

(一 一 ) 重建香 重建香港 港 英國重佔香港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 為了搶先在中國之前接收香港, 14 日,英國政府密令海軍少將夏愨 (Sir Cecil



Harcourt) 受命率領皇家太平洋海軍的「不屈號」(HMS Swiftsure) 趕赴香港 當日本在 8 月 15 日宣佈投降後,在英國服務團 (British Army Aid Group) 的協助下,



被囚禁在赤柱拘留營的前港英政府布政司詹遜 (Sir Franklin Gimson) 會見該營的日 本司令,要求成立一個以他為首的英治臨時政府   

8 月 28 日,詹遜通過電台宣佈已經在香港成立政府機關 8 月 30 日,夏愨少將進入香港,在香港升起英國國旗,重佔香港 有觀察家指出,夏愨少將登陸香港時,歡迎他的旗海中每出現一面英國國旗,同時 有四面國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雖然香港華人有強烈的親中情緒,但也沒有 明顯的反英情緒





1945 年 9 月 1 日,頒布「軍政府統治公告」,軍政府正式宣佈成立,夏愨少將被任 命為英國重佔香港部隊總司令及軍政府總督,副總督則由詹遜出任 9 月 16 日,在香港總督府,夏愨見證駐港日軍簽署投降書,投降書內容重點如下: -

根據 1945 年 9 月 2 日在東京灣簽訂的投降書,駐港日軍向夏愨少將無條件投 降;

-

所有駐港日軍負責履行夏愨及其授權人頒發的一切指示和命令; 1945 年 9 月 16 日,日本陸軍少將岡田梅吉、海軍中將藤田類太郎於香港總督

-





府,在代表英國政府和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介石的夏愨面前簽立投降文書 根據 1945 年 8 月 15 日,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Douglas McArthur)發出的第一號受 降令指出:「凡在中華民國(滿州除外)、台灣、越南北緯 16 度以北之日軍,均應向

蔣委員長投降。」 香港在北緯 22.28 度,理應是由中國接受投降;但英國認為香港是日本從英國手上

奪去的,當時 英國首 相艾德禮 (Clement Attlee) 發電報予美 國總督 杜魯門 (Harry Truman)要求由英軍接受駐港日軍投降,最後杜魯門表示不反對,中國政府只好讓 步,由蔣介石授權夏愨代表他接受日軍投降,中國派出以潘國華為首的四人代表團 列席受降儀式

UGEC2945 香港史:從殖民地到特別行政區 (2015-2016 上學期)

2

重建香港 重組政府  接收政府機關及船塢  

釋放戰俘及被拘禁的英國僑民 新政府最大的難題:人手不足 獲釋的戰俘,凡是公務員身份的,只要健康良好,均獲委派工作 -

更依賴一些華籍及葡籍官員

維持社會秩序  宣佈恢復戰前的法律 

警署及航政署等陸續恢復運作 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戰後曾短暫協助維持香港治安



確保水、電等公共設施的供應 「工商供應處」、 「發展市區處」、 「復員輔助處」等新部門相繼成立



重建金融、工商



9 月 24 日,依從東京遠東盟軍最高司令部的指示,正式宣佈軍票無效;港幣回復過 去的法定地位 頒布延期支付令,將各銀行的戰前資金和部份債權及債務關係暫時凍結,以緊縮信



用,避免物價上漲,穩定港幣 授權戰時被清算的銀行組成債權團,接收及清算橫濱正金銀行及台灣銀行





11 月中,外匯市場恢復買賣;12 月,金銀貿易回復正常;1947 年初,香港證券交 易所正式重開



除糧食物資外,於 1945 年 11 月中起,其餘商人申領貨物進出口許可證後,便可作 自由貿易 11 月底,雖然被嚴重破壞,但仍開放港口設施給商人使用



社會重建  重光後,大量難民湧往香港,八成居民營養不良;軍政府在多個地點開設簡陋的施 膳站  

軍政府以公款往外地採購糧食,然後交予零售商以配給的形式公價出售 大部份日用品及燃料,亦規定以公價及配給制度發售



對於黑市市場,軍政府採取放任態度 重光後,約 160,000 人無家可歸,部份私人房產在日佔時期被日軍強佔 住屋短缺,為防止業主趁機大幅加租,宣佈所有租金均以 1941 年水平為標準,暫



時凍結 由於建材短缺,對建築材料實施統制

 

UGEC2945 香港史:從殖民地到特別行政區 (2015-2016 上學期)

3

審訊日本戰犯  

拘留留港日軍,集中日、韓僑民以遣送回國 成立軍事法庭,審訊日本戰犯,於 1946 年 3 月開始審訊,歷時兩年



在港接受審訊的 129 名戰犯中,共 21 人被判處死刑、85 人被課以不到年期的監禁、 14 人被裁定無罪釋放,其餘案件均放棄起訴



1941 年指揮攻打香港的酒井隆中將,在中國大陸被俘,在南京處決;曾在日佔時期 擔任香港總督的磯谷廉介及田中久一,同樣在中國大陸被俘,前者在南京受審,被 判無期徒刑(但五年後獲釋),後者在廣州受審並處決

對通日華人之處理 

英國人重佔香港後,為了有效管治香港,發現他們能夠依賴的人,多半是他們在戰 前所倚重的同一班人,而且不少華人是受威迫才支持日本的,因此軍政府決定不予 以深究

 

最初約 50 人被控以「叛國罪」 ,經一審後大部份被判以較輕的違反「緊急條例」罪 被判叛國的人當中,最終 5 人被處以絞刑、22 人被課以不同年期的監禁、2 人被判 囚一日、1 人無罪釋放、 1 人逃脫\



曾任日佔時代華民代表會主席的羅旭龢,被迫辭去行政局議員職務,此後不再獲委 以公職;周壽臣沒有再完全受重用;李子方不再獲委任為立法會議員



羅文錦獲英國人相信他完全是迫不得已才與日本人合作,因此戰後仍獲重用,1946 年獲委任為行政局議員,1948 年獲封為爵士



律師兼商人周埈年因不願與日本人合作而逃往澳門,戰後被委任為立法局和行政局 議員,並獲頒大英帝國司令勳章(CBE)

軍政府時期之結束 

軍政府運作了 8 個月後,大致上回復了香港的社會穩定後,便正式宣佈結束,香港 殖民地政府回復文治體制



1946 年 5 月 1 日,前港督楊慕琦重返香港,復任港督,以顯示日佔時期只是短暫的 中斷,並無動搖大英帝國對香港殖民地的統治

UGEC2945 香港史:從殖民地到特別行政區 (2015-2016 上學期)

4

(二 二 ) 戰後政制 戰後政制改革的意圖 改革的意圖 英國殖民地方針的轉變 兩次世界大戰對大英帝國的影響 



大英帝國建於全球貿易所帶來的經濟繁榮基礎之上,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後,帝國 的力量被削弱;英國本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更受到嚴重破壞 兩次世界大戰後,各地民族自決、民主獨立的呼聲甚高,大英帝國的版圖逐漸崩解, 與其勉強維持對海外屬土的控制而引發激烈甚至暴力的獨立運動,不如由帝國自行 加快非殖民地化運動



英國相信帝國在世界各地的屬土,經過長時間的商業貿易與殖民統治,成功將英國 的宗教、法律、制度、語言、文化、商業等輸出至其海外屬土,海外屬土的人民大 多可以決定其政府的政策與未来

《西敏法令》與英聯邦計劃  自 1920 年代開始,英國開始考慮放寬政策  1931 年,英國國會通過《西敏法令》(Statute of Westminster);同時,創設「英聯邦」 (Commonwealth of Nations),要求其成員國基於共同的歷史背景,彼此獨立但維持 自由平等的關係 

容許加拿大、澳洲、紐西蘭成為自治領 (Dominion),英國從此不得介入或干涉其內 政,但英國皇室仍然保留自治領的國家元首地位,自治領的主權仍屬英皇



其他原有的殖民地,如非要獨立不可,便加快其政制改革,使其能夠獨立生存,並 以平等的身份,成為英聯邦的一員

楊慕琦計劃 

楊慕琦 (Sir Mark Young) 復任港督後,於 8 月 28 日提出政制改革方案,表示希望「香 港市民有更多的責任去管理自己的事務」,希望通過政制改革增加香港華人對香港



的歸屬感,從而願意留在英國的管治下,並反對中國收回香港 楊慕琦計劃的出現,一方面,為了配合英國自兩次世界大戰以來的殖民地策略;另



一方面,是為了應對戰後香港不少華人希望香港可以回歸中國管治的狀況 1946 年 10 月,正式推出建議書,向市民進行諮詢

楊慕琦計劃:改革立法局    

非官守議員人數增加 1 名,總數為 8 名;官守議員人數減少 2 名,總數為 7 名 非官守議員與官守議員之比例變成 8:7 港督仍是立法會之主席,而且享有投票權 (非官守議員在立法局中仍無法佔上風) 8 名非官守議員當中,4 人由非官方機構推選,1 人由太平紳士中推選,1 人由商會 推選,2 人由新成立的市政局推選

UGEC2945 香港史:從殖民地到特別行政區 (2015-2016 上學期)

5

楊慕琦計劃:成立市議會 建議中的市議會管轄範圍  

初期包括香港島、九龍割讓地及新界一部分(即新九龍) 新界大部份的農村,初期仍歸理民府管理;日後可按實際情況考慮是否把市議會的 管轄範圍擴展至新界農村

建議中的市議會的結構  最初建議由 48 人組成,後改由 30 人組成,2/3 為民選議員,其餘 1/3 為委任議員  民選及委任議員,華人及非華人代表同時各佔一半 (當時華人佔香港人口 98%) 組別

議席 華人

洋人

民選

10

10

委任(由指定團體提名) 香港總商會

--

2

香港中華總商會

1

--

非官守太平紳士

1

1

香港大學

1

--

香港居民協會

--

1

九龍居民協會

--

1

工會

2

--

建議中的市議會的議員資格  議員之年齡需在 30 歲以上,女性也有獲選資格;候選人需能講、能寫、能讀英文 

獲選者不限於英藉者(當時香港擁有英藉的人士約 20%);若沒有英藉,則其過去 15 年必須至少在港居住 10 年;有英藉者則不受居住年期限制,其在港居住不少過 1 年者即合格;沒有英藉的歐美人士,其居住期限與英藉者相同

建議中的市議會的運作  議員之任期為 3 年,可連任 1 次  

議員間自行選出正副主席,可稱為正副市長,任期 1 年 市議會的會議以英語進行

建議中的市議會的選舉方法  

凡有權投票者必須登記;選舉人年齡不小於 25 歲,無分性別 選舉人不限於英藉,但必須能寫能讀英文或華文

建議中的市議會的工作   

最初負責管理消防、康樂場地、車輛牌照等 情況許可的話,更可管理教育、社會福利和公共建設 最終目標是香港能通過市議會進行自治,殖民地政府則保留對財政和防務的控制權

UGEC2945 香港史:從殖民地到特別行政區 (2015-2016 上學期)

6

楊慕琦計劃的流產 

楊慕琦計劃是根據大英帝國在其他殖民地所推行的政制改革為基礎的,目的是讓殖 民地的子民 (不再局限於英籍人士,同時包括華人 )可以有更多的發言權,但不是徹 底的把權力下放,或培養香港日後擁有獨立的能力



計劃的政改精神是有限度的開放,對建議中的市議會的選民、候選人、權力都有嚴 密的規範



1947 年 5 月,楊慕琦任期結束返回英國,但諮詢仍未得到定案,由接任的總督葛量 洪繼續諮詢工作,英國政府在 1947 年 7 月原則上批准了楊慕琦計劃,但整個計劃

 

的諮詢討論越深,遇到的問題和反對便越大 華人批評計劃不夠開放,主張政改重點應放在立法會上 洋人也認為建議中的市議會與現有的市政局職權重疊,主張開放立法會,而非增設 全新的市議會



葛量洪 (Sir Alexander Grantham) 於 1925-26 年省港大罷工期間在香港當官學生的 經歷,令他對香港社會的認知與楊慕琦有很大差異,他對楊慕琦計劃有很大保留



葛量洪認定香港與大英帝國其他的殖民地不一樣,香港殖民地與中國近在咫尺,香 港華人與中國內地有密切的連繫,永遠不可能把香港的華人塑造成效忠英國的子民



葛量洪在回憶錄中表示: 「香港和其他殖民地不同,因為香港永遠不可能獨立。它 要麼繼續是英國的殖民地,要麼被中國收回,成為廣東省的一部份。」 他認為香港的問題「不在於自治或獨立」 ,而在於「與中國之關係」 ;香港的前途屬







於「外交層面」 ,而不是「殖民地層面」;而在民主意識的問題上,他相信香港華人 大都寧願由英國人統治香港,香港社會要的只是「穩定的環境」、 「合宜的稅率」和 「公正的司法」 葛量洪認為政改計劃中的民主選舉構想會被共產黨利用為「反帝反殖」的工具,共 產黨會滲透並操控華人投票結束英國對香港的管治 葛量洪接任港督時,正值國共內戰,在大量內地人口湧向香港急需解決民生問題之 時,以及局勢未明朗前,政改計劃被擱置

中國政局與香港戰後政制改革 

葛量洪以及其繼任者柏立基( Robert Black) 均認為,在香港推動任何的政治改革只 會挑釁中國,不利於香港,甚至最壞的情況是迫使共產黨立即收回香港;然而,事 實上是否如此?

 

解放軍於 1949 年 10 月 15 日抵達廣州,17 日推進至中港邊境後停止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導人對香港的政策極其務實: 毛澤東於 1946 年曾向英國記者表示,他本人與中國共產黨對香港不感興趣, -

只要英國人不苛待香港的華人,他不會讓香港問題損害中英兩國關係 1950 年,中國加入韓戰後,總理周恩來下令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黃作梅不要干 擾香港,認為香港對於打破美國和聯合國禁運非常重要

UGEC2945 香港史:從殖民地到特別行政區 (2015-2016 上學期)

7

-

1951 年,政治局成員彭真指出,最好維持香港現狀,利用香港作為窗口為中國 的經濟建設服務



學者曾銳生根據已解密的 1950 與 1960 年代英國檔案,發現沒有顯示中華人民共和 國政府曾警告港英政府不要進行政治改革



戰後避居香港的人口,大多是為了逃避共產黨政權而來,中共要在一個對共產黨沒 有好感的殖民地進行煽動只能是徒勞無功;而稍有不慎,甚至可能令香港華人轉而



支持蔣介石在台灣的政權 學者顧汝德(Leo Goodstadt)表示: 「由外籍人士組成的殖民地政府,與以華人為主的



商界精英串通一氣,致力保存遺留至上世紀的殖民地政治體制,連最溫和的改革都 要扼殺。」 楊慕琦計劃出現之初就是希望讓香港人更多參與香港事務,增加對香港的歸屬感,



從而主動選擇繼續留在英國人的管治之下 但隨著國內政局轉變,港英政府評估過香港沒有被中方即時收回的威脅,而香港華 人除了接受英國殖民地統治外已別無選擇,港英政府隨即改變立場,沒有即時在香 港推行政制改革,所謂「中國反對任何形式的改革」只是託詞

有限的變化 

戰後在香港推行政制改革的計劃落空,但港英政府明白到還是必須在香港推行一些 輕度的改革以攏絡華人,例如: -

1946 年,廢除了 1904 年與 1918 年的山頂條例與保留長洲部份地區供歐籍人 士使用的法例

戰時曾參加英軍服務團的香港大學畢業生徐家祥成為首名華人官學生 戰後,外籍人士與華人可以共同使用巴士和電車車廂 雖然香港在戰後出現上述的輕微變化,但整體而言,殖民地政府中高級職位仍然由 -



外籍官員出任,外籍官員享有高薪與更佳的福利和晉升機會;重要的商界職位仍然 由歐籍人士把持,香港總商會至 1980 年代才出現華人主席

UGEC2945 香港史:從殖民地到特別行政區 (2015-2016 上學期)

8

(三 三 ) 香港戰後 香港戰後的社會發展 的社會發展 中國政局與香港社會發展 

戰後中國政局對香港的真正影響,不是促使政制改革的落空,而在對香港社會與經



濟的衝擊 內戰以來,英國政府密切關注中國政局的發展,外交部在 1948 年 12 月提出警告, 如果共產黨贏得內戰,香港會像「活在火山邊緣」



事實上,戰後香港的食水與食物依然能夠從中國輸入,只是國內偶發性的政治事件 讓大量難民湧向香港,讓港英政府在社會民生問題上招架不及



葛量洪在回憶錄中表示: 「中國當局對香港的態度是消極的敵視,再加上不時爆發 的積極不友善活動;情況好比廚房爐灶上的鍋,香港就是這隻鍋。平時這隻鍋放在 後方文火的爐子上慢慢地煮,令裡面的東西熱而不沸;不過,那位廚師-中國政府

-不時會把這隻鍋端到前方火力強的爐子上,讓裡面的東西一下子猛烈沸騰起來, 過一會兒又放回後方的爐子。至於這隻鍋甚麼時候會拿到前面的爐子,煮沸裡面的 東西,我們一向無從得知。」 難民湧入與封鎖關卡 

戰後,國內動盪持續,每月有十萬計人湧入香港;1946 年中,香港人口已回復至戰 前的一百多萬人



港府原以為這些難民一如以往,會在中國動亂結束後會返回中國 結果,1949 年 10 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到 1950 年中,香港的人口反而激增至 240 萬人;當時的香港,每 3 人便有 1 人是難民



 

1950 年 5 月,港府宣佈封鎖邊境關卡(羅湖、文錦渡及沙頭角) 初時,關卡只設哨崗而不設防,小量難民仍得以進入香港



後來,中共在羅湖及文錦渡的關卡設置了大型擴音器,專門謾罵港府,解放軍不時 越境槍擊及捉拿「逃港者」 ,在邊界巡邏的香港警察及駐港軍人亦不時遭到襲擊及開 槍警示,港府於是決定在關卡設置障礙



1956 年,毛澤東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內地局勢似乎穩定下來;港府遂於 1956 年 2 月重開關卡



結果,反而吸引更多難民來香港,港府只好於 9 月重新關上關卡

UGEC2945 香港史:從殖民地到特別行政區 (2015-2016 上學期)

9

臨時寮屋  

 

戰時香港遭受猛烈轟炸,重光後,3/4 房屋因被破壞而不宜居住 大量難民湧入香港,帶來房屋壓力,但因當時港府估計這些難民在國內局勢穩定後 會回國,所以容許難民在城市邊陲及山邊興建臨時的寮屋 寮屋一般用木板或火水罐拆出的鐵皮搭建,缺乏水源、衛生惡劣 1951 年來港的英籍社會運動家兼前立法局議員葉鍚恩(Elsie Elliot),當時為傳教士的 她與木屋區居民住在一起,在 Colonial Hong Kong in the Eyes of Elsie Tu 一書中表示, 這些難民家庭從早到晚不停工作, 「掙的錢也不夠養活一個人。男人還得到別處找活



幹。要想全家有口飯吃,孩子也得去掙錢。他們小屋裡只能點盞小油燈,天黑以後 根本幹不了活。所以他們只好坐在門口,眼睛湊近細細的絲線,竭力捕捉最後的亮 光。」 有些女人「四十歲就幾近失明」;年幼的兒童「也得久久地坐在那裡,努力掙口飯 吃。……由於營養不良加之居住環境濕熱難耐,大多數孩子,包括最小的娃娃在內, 都患有大塊的疥瘡和皮膚感染。」

香港公共房屋的發展 石硤尾大火  1953 年 12 月 24 日晚上 9:25,石硤尾木屋區發生大火,至 12 月 25 日凌晨 2:30,火 

勢才受到控制 根據葛量洪事後向英國政府提交的報告,大火涉及多個木屋區,包括:白田上村、 白田下村、石硤尾村、窩仔上村、窩仔下村及大埔村,災場廣及 41 英畝(即相當於 164,000 平方公尺),大火歷時 6 個小時才受控,造成 3 死 51 傷,燒毀木屋 2,580 房, 約 12,000 多個家庭,合共 58,203 人頓成災民,無家可歸

「石硤尾大火的迷思」 

長久以來普遍認為,石硤尾大火催生了香港的公共房屋的出現



學者司馬雅倫(Alan Smart)認為,早在 1952 年,殖民地政府已開始致力安置木屋區居 民,而不是在 1953 年石硤尾大火後房屋政策才出現轉向,他指出,一方面,殖民地 政府早已注意到木屋區的居住環境潛在的衛生和安全問題,若發生重大事故可能會 引發內亂,不利於香港的管治;另一方面,木屋區處於市區邊陲,但隨著香港人口 上升,這些土地將會被開發,若不把木屋區居民遷走,將影響香港市區發展,也影 響政府拍賣土地的收入



學者科大衛(David Faure)則指出,英國殖民地部早已對香港的居住環境提出不滿,認 為木屋區惡劣的居住環保有損英國在國際上的形象,香港殖民地政府亦早已有意推 行公共房屋政策,但任何大型政府政策意味著政府可能加稅,因而在受到包括華人 精英的社會人士反對,石硤尾大火給殖民地政府提供了完美的理由讓早已計劃了的 公共房屋政策落實

UGEC2945 香港史:從殖民地到特別行政區 (2015-2016 上學期)

10



立法會議員羅文錦於 1949 年 3 月 30 日會上的發言: ……To begin with I venture to think that some of the bitterness which has crept in in the criticisms of Government housing policy, especially in regard to building houses fore Government employees, which has appeared in local press, has been due to an inadequate appreciation of some of the circumstances affecting this problem, which include the following: 1. The majority of domestic premises are old buildings subject to controlled rent. (Incidentally I may mention that since the landlord’s expenditure is increased, say from 3 to 6 times as compared to pre-war, and since his permitted increase in rent for domestic premises is only 30% on pre-war rentals, this arbitrary restriction in rentals represents an important subsidy to the cost of living in Hong Kong by the landlord.) 2. It costs so many times more to build a house than pre-war. 3. A fair return on any new building must be governed by 2 above. Moreover in case of a slump in property, when there is no housing shortage, and when rentals of new buildings cannot compete with rentals of pre-war buildings, the owners of new buildings must “carry the baby” – unless, indeed, they change such premia and rent as will enable them to depreciate within a short time the value of the building to pre-war value 4. A fair remuneration to an employee must be such an amount as will enable him to obtain accommodation suitable to his position by expanding a reasonable percentage of that remuneration for this purpose. …… It is suggested that Government should build houses for members of the public, rather than its employees. I confess I cannot follow this argument. Let us however assume that Government is to build for members of the public. On what principles are the members of the public is to be chosen for the honour of being Government tenants? Then what is the rent to be charged? If the rent is to be “fair return” under 3 above, these tenants will get no special benefits, and the only effect of Government’s enterprise is that Government will have become landlords and builders. If however the rent is to be fixed as to include an element of subsidy, then all I can say is I do not see why the taxpayers who include the humblest artisan who smokes a few cigarettes should be made to pay this subsidy! Finally how many houses or flats is Government to build? Say, 1,000 flats? Well, on the basis that each flat costs $100,000 the capital sum involved is 100 millions!



總督葛量洪於 1953 年 12 月 30 日在立法局上的發言: Honourable Members, I am sure that I am voicing the sentiments of every member of this Council, indeed of the whole Colony, when I express my sympathy to all those who have suffered from the terrible catastrophe at Shek Kip Mei. The only consolation that we have is that the casualties were low.

UGEC2945 香港史:從殖民地到特別行政區 (2015-2016 上學期)

11

In a disaster of this magnitude the first essential is to feed the people and to care for the sick. This has been done and is being done. The second essential is to clothe those who are in need of it. This again has been done and being done. The third essential is to house those who have been rendered homeless. This is the most difficult task of all in view of the numbers involved. The total is roughly equal to the whole of the population of Tsun Wan…… There is little accommodation immediately available, for we have no really large buildings that will be suitable, whilst the overcrowding that exists in all our domestic buildings is well known…… However, it is Government’s intention to rehouse these people on the existing site at the earliest possible moment. This means that the site must be cleared, and clearing has already started. As soon as the site has been cleared and roads and drains provided rows of simple houses of fire-proof construction will be erected by Government and fire victims will be allocated to them. They will be required to pay a small rent, probably a good deal less than they were paying in those dreadful dwellings that have just been burnt down…… …… Those are the immediate problems and plans. They will require much effort and considerable money: probably as much as $16 millions from Government funds. The greater part of this expenditure, of course, will be for feeding, site clearing and more particularly housing. None the less I am quite sure that this Council will vote whatever is necessary…… It has been a terrible disaster, but the help that has been given by all sundry has been truly magnificent. Never been in Hong Kong have I seen such a display of neighbourliness. The way in which the voluntary organizations, the kaifong, the churches, the Army, private individuals,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officials, the way in which all these swung into action with speed an intelligence was most heartening and also most efficient. Truly it may be said that out of tragedy has come kindness. 

葛量洪發言後,立法局內的首席非官守議員周錫年表示: Your Excellency, as Senior Unofficial Member and on behalf of my Unofficial Colleagues I wish to associate myself with your expression of sympathy which I know will be gratefully appreciated not only by the sufferers but by the whold Colony. The community is gratified to learn of the swift relief that has been rendered by Government and the voluntary organizations to the victims of this tragic disaster and of the planned and practical measures that are being instituted to rehouse them with all possible speed. The stricken will be heartended by your words, Sir, just as they have been comforted by that kindness of which you have spoken – the spontaneous and overwhelming charity manifested by all sections of the community.

UGEC2945 香港史:從殖民地到特別行政區 (2015-2016 上學期)

12

石硤尾大火的善後處理 

石硤尾大火發生後,總督葛量洪立即決定興建徒置大廈 整個清理火災現場、修築道路、興建徙置大廈的工程,僅花了 7 個多星期便完成,



於短時間之內安置了大量災民 葛量洪又成立了「屋宇建設委員會」及「徙置事務處」專門負責興建徙置區,盡早



安置寮屋居民 

1954 年 3 月 3 日,葛量洪再次於立法會上發言: I turn now to our greatest social problem, that is housing, with which is concerned resettlement. Practically every civilized country in the world suffers from a shortage of low cost housing. We are not unique in this. What makes our difficulties exceptional is the proportion of our total population which is living without proper housing and the fact that such a large percentage is not our own people but the influx of a neighbouring country where thousands more are waiting to pour into houses as fast as, or even faster than, we build them. Consequently progress here is bound to be even slower than it has been in most other countries. In addition we have further disadvantage that land here is much scarcer than it is elsewhere……It may mean that we shall have to develop satellite towns outside the urban areas, but this is also bound to be a slow process because it is no good having low cost houses if they are too far away from the places of work of the people living in them……



葉錫恩在 Crusade for Justice, an Autobiography (1981)表示: It was mid-February, the coldest February on record. A delegation of squatters came to tell me their huts in Jordan Valley had been demolished by the authorities, leaving them without shelter in the biting cold wind…… On this occasion I went at once to see the victims. There were about 400 of them, people of all ages, many young people and old people. Their huts had not only been dismantled, but the poles had been hacked through to prevent them rebuilding to the same height…… I was shaken. I knew that squatters’ huts were being demolished on sight, but I could not imagine any human being demolishing huts to this extent during record cold weather. Shocked and angry, I went straight to the headquarters of the Social Welfare Department in Causeway Bay, to ask what might be done for the homeless. I saw the Assistant Director, a Chinese. I explained the situation and asked if he could help the homeless. ‘Why don’t these people go and rent themselves a flat?’ he asked. ‘Their average wage is $150 to $180,’ I replied, ‘and I know that to rent a room costs that amount. What is the family then supposed to eat?’

UGEC2945 香港史:從殖民地到特別行政區 (2015-2016 上學期)

13

公型房屋的發展 

1955 年開始,政府先後在石硤尾、黃大仙、老虎岩(樂富 )、長沙灣李鄭屋、官塘、 北角等地興建徙置區



當時香港每 3 人有 1 人需要被安置,至 1960 年代,超過 30%香港人口住在政府房屋 香港政府在有限的財政能力下,向英國、美國及聯合國要求撥款



公型房屋的生活環境  

早期的徙置區,每區約容納 60,000 人,每座大廈可住 2,000 人 平均 5 個人居住在一個面積約 120 平方呎的單位,人口較少的家庭只能獲分配得 86



平方呎的單位;小孩子只能當半個人計算,平均每個孩子只分得 12 平方呎 徙置大廈由三合土建成,結構比寮屋堅固,防火防滲漏 單位是一個方型或長方型的房間,四周是水泥牆,單位內沒有間格,沒有廚房或廁



所,居民一般在狹窄的走廊上搭建火水爐煮食 每座徙置大廈的中間位置設有公共廁所及浴室,浴室並沒有像樣的門,所謂的廁所



 

只是一條貫穿整排蹲坑的溝渠,每隔一段時間才會放水沖廁 徙置大廈也沒有升降機,但區內有商店、學校、診所和社區中心等配套設備 徙置大廈的生活環境已比寮屋區好得多,但與當時其他工業化地區比,香港的公共 房屋政策仍遠遠落後

醫療發展 

過往,港府把痳瘋病及精神病病人送到廣東的教會醫院治理,費用由政府支付,但 在 1949 年後,這方法不得不停止



葛量洪與國際痳瘋救濟會合作,1951 年建立喜靈洲痳瘋病院,可收容 500 名病人 葛量洪亦在其任內擴建及興建律敦治醫院、葛量洪醫院及廣華醫院 1949 年後,不少內地的西醫...


Similar Free PDFs